Search


這就是中醫現在的處境;被綁住雙手然後丟進羅馬競技場搏鬥。

出席與缺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這就是中醫現在的處境;被綁住雙手然後丟進羅馬競技場搏鬥。

出席與缺席

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學院 李世滄副教授 2012/02/22
台中市中醫師公會第89期會刊(2012/03)頁8-9

這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,專職一業,執一而屆至今。1983年元月,即入附設醫院負責中藥局業務,新手上路總是「保持距離,以策安全」,但是該負責就是主管,不管會與不會,由不得退縮。數年後,自身發覺是否主管已非重點,因為有問題總會自動上門。如此反覆十多年,由生疏而漸趨嫻熟。冷門中醫藥亦隨著「政策」初衷進入中醫勞保(1983/7)、公保(1988/3)業務,也終於有了迴響,學習成長的機會更是大增。其中,當然認真的多了;亦有不少自認優秀而越區「潛入」,反客為主、到處充斥而「顯出」,卻也始終分辨不出「科學」與「科技」之別。「經世」的科學一直不敵「致用」的科技,如此一來的中醫不「敢」或不「會」開飲片處方之責諉於「健保」,因為如今健保是以電腦處置作業,而電腦科技之利便讓「惰性」更加得逞;「濫竽充數」者更因此肆無忌憚以似是而非,完全無助於中醫藥真正成長之「科技」矇混中醫,卻無人願言。一個族群針對事情,如果無能為力,那是悲哀;如果真知,卻不願面對,這個族群終將萎糜而消散於無形。
「世人都曉神仙好,唯有功名忘不了」。行醫濟世,自已功高德顯名揚,君不見董奉可以讓杏樹成林而有「杏林春暖」佳句,名垂千古;上工蘇耽亦因「橘井泉香」而顯中醫之「經世」以「致用」。
醫學隨著中西匯聚而有中西匯通之須,自屬必然。然在溝通謀和之際,必當正本清源,洞曉真知方有卓見可顯,並非望文生義而自以為襄助。一如1924年陳克恢發現麻黃中之麻黃素(1892年長井長義所提煉)成分具有擬交感神經作用而有治療「氣喘」是同《本經》之麻黃治「喘」一般,則當代中醫以為古人已知麻黃可以治療現代醫學所言之「氣喘」;而習現代醫學者亦認為從此皆可以現代科學方式認知中醫之用中藥,甚有「廢(中)醫存藥」之舉。殊不知,本草麻黃之治「喘」,是指「鼻塞」而呼吸「喘」促,病灶基於鼻粘膜腫脹、分泌物增加;並非現代醫學所言之用於氣道狹窄之氣「喘」。臨床顯示上呼吸道感染至咽喉間多已是潛伏期已過,發生咽乾喉燥、腫痛機會增加,有別中醫用麻黃於「風寒外感」初起之「鼻塞」而「喘」促,故即使經由現代醫學臨症亦非可行之用,用之只有火上加油之勢。又或如「痰哮」之用麻黃,以小青龍湯治表裏寒飲(氣道狹窄)之「寒飲」,其治痰飲聖藥亦是「細辛、乾薑、半夏、五味子」,麻黃亦非列名其中。一個世紀已快觸底,顯然現代科學研究習知,並未真正了知中醫使用中藥之底蘊,只是徒然造成知識爆炸之識見混亂而已。
截至目前之健保,中醫用藥給付,惟一「濃縮中藥」。則中醫之用藥於全民健保只有一種劑型,卻希冀於現代社會奢求高度治效,實有置喙餘地。當時談判中醫勞保用藥(公保隨之),主以「濃縮中藥」給付,最主要原因是同時欲求評估中醫療效,故在短暫洽談中言明以「濃縮中藥」皆有「許可証照」而信其評估之實,然並未因此限制中醫僅以「濃縮中藥」為惟一給付。隨著行政權責擔負,卻因此而限制中醫用藥劑型,不僅始料未及,且是極度限縮中醫診療用藥、中藥劑型製藥發展之實。請問石膏萃取出多少成分與量?為何中醫治病於健保給付患者有抱怨「噯酸」者?蓋中醫用石膏於肺胃不和證,以100公克石膏萃取大約可得4毫克硫酸鈣估算,製成濃縮中藥中有多少醣類之賦形劑,且用石膏以為「君」藥,則因賦形劑劑量導致「噯酸」於此證中,當不意外矣。詭異的或有言:只有「濃縮中藥」可以要求避免「農藥殘餘、重金屬、微生物污染等」不良物質,達致「安全性」;卻不願言及「有效性」之實。則重金屬只要過量,賦形劑量加倍即可減半「重金屬量」;再加倍賦形劑量再減半而達致合理規範,請問:「有效性」在哪裏?陶弘景《神農草本經.序》云:「眾醫覩不識藥,唯聽市人,市人又不辨究,皆委採送之家。採送之家,傳習治拙,真偽好惡莫測。」若只求「安全性」而忽視「有效性」,則中醫用藥何去何從?中藥製備又何去何從?
若使「該出席的未能出席,不該出席的卻不缺席」。那麼,中醫與中藥進展,還要等多久?還能有多久?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圍繞在半大不小的中醫師大姐頭,和一群快樂夥伴與世界間,各種虛幻又真實的日常?
View all posts